去脾火中药有哪些(降脾火的中药方剂)
日期:2025-04-04 栏目:女性生活 浏览:0
去脾火中药有哪些【降脾火中药方】1、炙鳖甲:去瘀。鳖甲味咸,性微寒,具有滋阴降火、散结除痹之功效。鳖甲有清热,散结,滋肝的功效。主治痈疽,胁下结核,症见阴囊湿疹、疙瘩,小便不利,阴汗、苔黄或白腻等症状。对于湿热下注,脾虚气虚、下焦湿热、肝肾阴虚等症状,均可选用,但应注意其性味辛,阴虚火旺者、孕妇禁用。2、麦冬:性寒凉,味甘,具有滋阴润肺,清心除烦、益气养阴的功效。主治热病伤阴或温病后期,阴液已伤,虚烦不眠,口干咽燥,神疲体倦,舌红少苔,脉细数等症;亦可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、失眠等症状。本品甘寒质润,善清心火,养心肾,降虚火,兼有养阴生津之功。可治疗心肾不交、阴虚火旺、心神失养所致心烦失眠、头晕目眩或燥热咳嗽、咯血等症。3、百合:性平,味甘,具有安心、安神、润肺止咳、补中益气之功效。可用于治疗心烦、多梦、心悸、失眠等症。百合富含淀粉、脂肪、蛋白质、多种生物碱及多种维生素,能清心安神、益气调中等,又能养阴生津、润肺止咳。
去脾火中药有哪些药材
去脾火中药有哪些药材,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中药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,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去火的,只是在食用之前我们需要对症下药。那么到底去脾火中药有哪些呢?去脾火中药主要是针对于一些身体上火的情况,下文我们介绍一下。 1、黄连性寒,味苦甘,入胃、大肠、心经,具有清热泻火除烦,燥湿泻火、止血(凝血)、安胎等作用,适用于心火上炎、心烦、口舌生疮、小便短赤。黄连性寒,入心、小肠经,具有清心泻火、除烦解热、凉血止血的作用,用于心火上炎、心烦失眠、心火亢盛所致的头晕目眩、口鼻生疮、牙龈肿痛。 2、知母性寒、味道甘,归肺、大肠、心经,具有清泻肺火、养阴生津、除烦安胎等作用,适用于肺热阴虚、肺燥干咳、心烦心悸、口渴、心烦失眠、肺痈吐脓、痰黄便结等症,可与麦冬、贝母等配伍。 3、石膏性寒、味酸,具有清热泻火、除烦解渴、润燥止渴的功效,适用于热病烦渴、中暑、咽喉肿痛、热结便秘、口舌生疮、牙龈肿痛。去脾火的中药方
去脾火的中药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,主要用于治疗因湿热、内火导致的胃火,可以服用一些去脾火中成药进行治疗。去脾火中成药有很多,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服用,还有一些其他的中成药,如可以服用中成药黄连、栀子、知母、木香、甘草、生石膏等。去脾火中成药是一种中成药物,具有清热、凉血、解毒等,具有清热的功效,可以有效治疗由于内火引起的胃火,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,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去脾火中成药的一些常用方剂。去脾火中成药1、黄连解毒丸成份: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大黄(酒蒸)、山栀(酒蒸)、桔梗、生地黄、郁金、青皮(醋炙)、黄芩、连翘、荆芥(炒)、甘草。辅料为:滑石粉、胭脂红、白蜡。适应症: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。用于火热内盛,目赤肿痛,口舌生疮,牙龈肿痛,尿血,大便秘结,疮疡肿毒。用法用量:口服,一次6-9克,一日2-3次。2、清热龙胆泻肝丸成份:龙胆、柴胡、栀子(酒炒)、黄芩、泽泻、大黄(酒炒)、当归(酒炒)、地黄、木通(酒炒)等18味。适应症:清肝胆,利湿热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wlgx.cn/nxsh/35086.html
版权及免责声明:本网所转载稿件、图片、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、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(909091757@qq.com)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。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网立场。